close

 

*本文為刊在【重擊娛樂】網站之修改前原稿

 



這幾天看到一篇蠻有意思的分析文,叫做「台灣導演不願面對的真相: 好的電影配樂才是票房的保證」(http://www.soood.biz/?p=6684)。該文作者以獲得奧斯卡最佳配樂獎的角度去計算影史票房排名和近年來的電影票房,發現獲得最佳剪輯獎和最佳導演獎的電影票房總和比獲得最佳配樂的要來得少,故電影配樂才是票房的保證!

真的很有意思,尤其是看在我這種自認對電影配樂略懂一二的宅宅眼裡。不過事情真的有這麼單純嗎? 好配樂等於好票房? 有這麼簡單?

其實這篇文章的結果可以有很多種討論,我的看法也可能只是眾多觀點中的少數幾個罷了。

首先先看看經過通膨換算過後的「影史前十大賣座電影」。你會發現有一個人洗版了,六座奧斯卡他就佔了三座,他的名字叫做John Williams。而這三部作品的導演叫做George Lucas和Steven Spielberg,片名分別是【星際大戰】、【E.T.】和【大白鯊】。太空史詩、溫馨科幻作品、怪物驚悚片,而且都是當年劃時代的視覺展現,本來就是天生一臉賣相很好的樣子啊!! 更別提【阿凡達】【鐵達尼號】這兩部電影技術史上的里程碑。雖然【阿凡達】只有提名,沒有得獎。

這些本來就是製作「特別」精良的大片,所以請到一流的配樂大師加持也不足為奇,更別提John Williams本來就和Steven Spielberg有長期合作關係。

再來看看近十年的奧斯卡例子。

事實上近十年奧斯卡的最佳配樂獎口味有幾屆爭議很大,例如【社群網站】【斷背山】【火線交錯】甚至【貧民百萬富翁】,這幾部配樂被提名甚至得獎都在樂迷之間激起不少討論。講句直白點的,就是這幾部配樂其實在不少樂迷心中不是足夠優秀的作品。

那又會衍伸出另一個問題,被提名或得獎的配樂真的就是大家認為的「好」配樂嗎? 而沒有被提名的配樂難道就不是好配樂嗎? 事實上好萊塢多的是所謂的「爛片卻有好配樂」。講爛片可能太超過,含蓄點的講法是,配樂本身的水準要比電影來的精彩,而這些電影卻不見得在票房上失敗。但這些好音樂卻幾乎百分之百不會受到奧斯卡的青睞,可能得參考許多較專門的電影配樂獎才能得到更貼切的結果和數據。

再者,奧斯卡和金馬獎的電影配樂獎往往都和其他技術類獎項一樣被視為一種「安慰獎」,基本上足以入圍奧斯卡的電影在整體的製作上都有一定的水準,相對來說各方面的品質自然也比較高。而奧斯卡這些入圍影片,商業味比起其他各大影展來說也是相對比較濃厚的,自然在票房斬獲率也高。再仔細看一下片單,獲得最佳配樂的電影有兩部超過七億美金的片子,分別是【地心引力】這部太空驚悚片以及皮克斯動畫片【UP】。前者的視覺特效令人嘆為觀止;後者也是皮克斯最感人的作品之一,更何況它還是很好賣的動畫片,這票房總和怎麼可能低得下來? 所以這裡值得多家探討的問題有幾個。第一,十年的時間實在太少。第二,奧斯卡的口味相對來說或許比較大眾化一點。第三就是分豬肉的問題,而這一點也可以做出很多表格來比較,例如,得到最佳影片的電影獲得最佳配樂的比例是多少? 獲得最佳導演的又是多少? 應該都可以獲得許多有趣的結果。

話再說回來,配樂大師Hans Zimmer好久沒拿到奧斯卡了,但全球樂迷卻永遠會為他的作品瘋狂,而他老兄又幾乎可說是商業鉅片配樂的第一把交椅。如果把沒經過通膨換算後的影史票房前百名的配樂家計算票房總合,或許他老兄才是第一也不一定。

金馬獎的部分,金馬獎在大獎項的口味比起奧斯卡來說更排斥所謂商業大片,所以最佳影片、導演等等獎項不給票房高的電影司空見慣。於是就會出現剛才所說,配樂獎淪為安慰獎的情況。不過這麼說倒也有失公允。因為國片配樂往往在製作上是最不被重視的一環,如果有導演願意注意配樂的重要性,那麼其他方面的水準想必也不會太差,而精良的電影品質自然也會反映在票房上。當然,還有成本考量因素。文中所列出的例子,其實只有四部電影,因為賽德克巴萊算是一部。而另外一部片子叫做海角七號,剛好都是魏德聖的作品,而今年由他監製的KANO大手筆請來日本配樂大師佐藤直紀,KANO也在全台賣座了三億台幣的成績。而這裡的例子最大的問題其實也跟上面一樣,樣本數實在太少了。如果列進更多,或著以時間排序,恐怕就會出現完全不一樣的解讀。

所以雖然文章作者的出發點很特別,但要推論「配樂好等於好票房」似乎有點太過簡略。更好的說法應該是,好配樂代表整體製作品質相對優良,即便某些電影本身評價低於配樂,但技術層面(包含配樂)往往因為重本的關係不會差到哪去,而品質、片型、觀眾愛好、評審口味等等,就會影響到票房和獎座的分配。

說了這麼多,其實,有一個獎項才是真正最能直接反映在票房上的獎。

「最佳視覺特效」。

然後似乎就可以不用再多說什麼了。 X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yclo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