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了大筆銀子買下《星際大戰》世界的迪士尼,當然不會只想著拍攝全新的「續集」就算,也看準了星際大戰世界觀的龐大浩瀚,衍生出更多的外傳來詐乾全球星戰迷的荷包。
或許大家已經聞到滿滿的銅臭味,就算擁有再多歡樂魔法,迪士尼就是個不折不扣大財團,凡事當然以獲利為優先考量。但平心而論,由George Lucas打造出來的星戰世界觀的確是個非常豐富、很好挖掘的寶庫,就只看要從什麼樣的切入點,去講述本傳和前傳沒有訴說的故事,但也不能失去了品質。
砸了大筆銀子買下《星際大戰》世界的迪士尼,當然不會只想著拍攝全新的「續集」就算,也看準了星際大戰世界觀的龐大浩瀚,衍生出更多的外傳來詐乾全球星戰迷的荷包。
或許大家已經聞到滿滿的銅臭味,就算擁有再多歡樂魔法,迪士尼就是個不折不扣大財團,凡事當然以獲利為優先考量。但平心而論,由George Lucas打造出來的星戰世界觀的確是個非常豐富、很好挖掘的寶庫,就只看要從什麼樣的切入點,去講述本傳和前傳沒有訴說的故事,但也不能失去了品質。
在續集電影氾濫成災的時代,網路討論區最常出現的問題之一就是「某某續集要上映了,可是我沒有看過前面的集數,會不會看不懂?」
這類問題其實有點費解。如果真的擔心,就趕快補完前面集數吧。如果不想補,那就代表你其實也不是這麼在乎。如果是來不及補,那就請做好「可能」看不懂的心理準備,畢竟其他有看過或沒看過的人,跑去看了這集續集之後,感受也不見得就會跟你一樣。
這是一部看完之後五味雜陳、後勁很強的片子。
所有的故事都在Billy這一趟「球場之旅」透過回憶、倒敘講完了。以時序來說大致上分為「戰場」、「家庭」以及「球場」三條時間線。類似這樣將時間切割開來的敘事方式,李安的這部新作絕對不是做的最流暢、最花俏、最傑出的,甚至在切換的時間點上也非常好預測,但就像是故事本身反戰意味的濃厚清晰、以及高幀數3D技術拍攝的畫面一樣,都有點太過直接,少了很多隱喻的留白空間。但也是這種躍然於大銀幕之外的直接,才能在最後帶來非常複雜的強烈感受。
原先以為這又是一部老梗的「小孩或青少年遇到人生的挫折或困難,想像出一個奇幻世界或守護神來逃避或尋求救贖」的套路故事,沒想到卻出乎意料的細膩和正面,卻又殘酷真實的不忍直視,不過又有恰如其分的溫柔幫助故事主角面對課題與挑戰。
講一句「黔驢技窮」絕對是苛刻了,畢竟我還是很吃Dan Brown這套。我喜歡《達文西密碼》、更愛《天使與魔鬼》,即便是大家罵翻了的《失落的符號》也還是當「爽書」看得津津有味,而在《地獄》中,其實Dan Brown多少有試著在固定套路的歷史文學符號解謎以外,嘗試更多的陰謀手法、劇情翻轉和情感描寫,電影改編的計畫也跳過了可憐的《失落的符號》,直接找上《地獄》,畢竟要阻止可能導致人類滅亡的生化危機可能比阻止一些美國政府的私密影片外流到YouTube上要吸引人一點。
誰說歐美看不懂武俠?
雖說中華文化的傳統「武俠」有時還蘊藏著更深的哲學在裡頭,比方說當年搞死《臥虎藏龍》字幕翻譯的「江湖」兩字。不過這不代表其他更淺顯、更普世的「俠義」、「生死」、「復仇」這些觀念會有隔閡存在。在日本,有「浪人」、也有「武士」,雖說他們所謂的「武士道」當然也牽扯到了他們的文化價值觀,但也可以看到這些日本劍客揮劍的理由,有時候也並非那麼難以理解。而歐美的什麼「騎士」啊、絕地武士啊(咦?)說穿了也就是他們的「武俠」,以前盛行一時的「西部片」,其實多半也是如此。或許也是因為參考了日本的《七武士》,這才讓《豪勇七蛟龍》以及這次重拍的《絕地七騎士》,或多或少,也都帶著那麼一點「江湖豪客、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豪氣干雲。
改編自2010年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漏油事故,導演Peter Berg繼也是改編自真實事件的《紅翼行動》之後,再次與麥特戴……我是說,Mark Wahlberg(好啦這已經是爛梗了……)合作,繳出了殊不遜於《紅翼行動》的成績,證明了他如果不要只想當山寨Michael Bay的話,是不會只拍出《超級戰艦》的。
與古靈精怪的導演Tim Burton過去揚名的電影相比,《怪奇孤兒院》倒是沒那麼「怪奇」,比較接近《大智若魚》的親情溫馨,而這次又增添了許多的愛情元素,情感豐富但卻恬淡優雅,敘事更偏向主流些,但步調卻也更穩健流暢了些,招牌的荒誕特色雖然減輕了口味,但至少Tim Burton算是重回水準,至少沒有像近幾年的作品這麼踉蹌了。
故事本身的套路類似許多以反戰作為隱喻的奇幻童話,所謂「怪物」追殺「孤兒」都是再明顯不過的納粹屠殺猶太人,而青少年主角Jake代表的是孤僻、弱小、雖然善良但卻對現實不滿意的平凡存在,跟隨爺爺的腳步(當年因二戰逃離波蘭家鄉)躲進了幻想世界尋找那份救贖。但也幸好這裡的虛實界線設定相當模糊,雖然隱隱約約藏了一些「只有具有超能力的人才能夠進入時光迴流」的曖昧設定,但比起《羊男的迷宮》或《尋找夢奇地》的哀傷,至少這裡的世界觀設定中,超能者的奇幻世界應該是真實存在著的,光是這點就能令觀眾「開心」許多。
短短一個月內竟然在電影院看了兩部韓國電影,倒也是難得的經驗。
不像《屍速列車》那種雖然想挑戰好萊塢工業但是有更多屬於亞洲文化情感的表達,《代號:鐵鉻行動》其實又更貼近好萊塢得多,從預告片的剪輯方式、片頭刻意只使用英文字卡來交代史實、請來「地表最強老爸」Liam Neeson來飾演其實真的還蠻像的Douglas MacArthur將軍,頗有一級好萊塢戰爭大片的氣魄。
2009年有一部《十月圍城》,成為個人很喜歡的一部華語片,而從《危城》的片名、大綱、氛圍,都稍微勾起了當年的那種慷慨悲壯、高手藏於民間和被迫無奈上陣的熱血。
實際看過之後,這兩部片子當然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危城》是個很簡單、很王道、很「武俠」的一個故事,不管背景設定在哪一個朝代似乎都完全可以成立。但它某些部分卻又拍的格外大膽,看似要跟馬鋒來段浪漫情愫的正妹女老師,砰的一聲沒了,旁邊病榻上的小孩子也被曹少璘一槍給殺了,當場來了個不落俗套的震撼彈,一方面也立刻沖散了前面的歡樂,這個曹少璘愛玩,但是是玩真的,不是前面那群打打打打打……劫的笨蛋可以比擬。
都什麼年頭了還有人想拍鯊魚災難電影?鯊魚這位在螢幕上張開血盆大口肆虐的凶神惡煞,在老史當年以《大白鯊》打出響亮名號之後,其實星途沒有走得很順,最近更是只能在B級惡搞片中成為笑柄,上一部稍微算是正經拍攝,想把鯊魚當作認真素材來看待的電影是不是已經是《水深火熱》了?不過爽片向的《水深火熱》依舊不脫某種惡趣味就是。
《絕鯊島》把在現實生活中其實岌岌可危、連在影視世界也已經喪失了威脅性的鯊魚撈了回來,把牠當作了「獨角戲」、「荒島求生戲」難關「關主」,當你隻身一人,遇到一頭碩大無比的嗜血鯊魚,僅有一小座岩礁和遠方浮標可供暫棲,茫茫大海之中,你該如何自救?該如何努力的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