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經典重拍之前,似乎都得先秀一下所謂「人權指數」。雖然知道《賓漢》貴為影史史詩經典,後來可能只剩《神鬼戰士》能夠勉強比肩,但一直以來都沒有看過這部老片。在得知好萊塢膽敢重拍為新版之後,也沒有先去找來朝聖,只想以一張白紙的狀態,去感受一下這部新版的《賓漢》,而看完之後,除了很想再把《神鬼戰士》和《王者天下》導演版拿出來重看之外,也的確對舊版的故事產生了興趣。
寫經典重拍之前,似乎都得先秀一下所謂「人權指數」。雖然知道《賓漢》貴為影史史詩經典,後來可能只剩《神鬼戰士》能夠勉強比肩,但一直以來都沒有看過這部老片。在得知好萊塢膽敢重拍為新版之後,也沒有先去找來朝聖,只想以一張白紙的狀態,去感受一下這部新版的《賓漢》,而看完之後,除了很想再把《神鬼戰士》和《王者天下》導演版拿出來重看之外,也的確對舊版的故事產生了興趣。
如果以「超級英雄」為主角的電影叫做超級英雄電影,那麼以一群超級英雄漫畫當中著名壞蛋當作主角的電影要叫做什麼?超級壞蛋電影?
不得不承認,《自殺突擊隊》這條路不是一條好走的路。在一部普通的動作片或超級英雄片之中,描寫一位成功的反派就已經不是易事了,而集結複數反派的下場,依照古往今來的經驗,良率也不會太高,更何況是直接把反派們當作主角?誰要看一群壞人在那邊殺人放火啊?即便是反英雄死侍,他也只是缺少一般正派英雄人物的高道德標準,但整體而言還是有其一定的原則,而且死侍的脫口秀式嘴砲才是本體。
雖然有點對不起「鷹眼」Jeremy Renner,而這也不能說是這位優秀演員的錯,但經過一部大家都很想遺忘的《神鬼認證4》之後,希望《神鬼認證》真正的原班人馬重出江湖的呼聲反倒更加大了。這齣由Doug Liman起頭,後經Paul Greengrass之手,加強了寫實政治驚悚元素和更搖晃的手持鏡頭風格,以及俐落分鏡剪接將武打、各種小巷弄屋頂街道的徒步或飛車追逐拍攝的緊張刺激。John Powell在第二集也將配樂全面進化,成為健行、跑步或跑路的最佳神配樂,不論影音,甚至都影響了之後的一票動作片,成為新時代的寫實諜報新類型甚至新典範,後來想模仿它的還沒幾個算得上成功,也只有《神鬼認證》看完之後會想要走路越走越快然後東張西望、耳聽八方。
奇才導演J.J. Abrams相繼「染指」了兩大科幻經典系列,不管你喜不喜歡、討不討厭,但客觀事實證明,不論是票房還是評價上,他不僅僅是在去年成功將《星際大戰》的故事繼續說了下去,還在2009年隻手回天,把陷入泥沼的企業號從黑洞中撈了出來,以《星際爭霸戰》之姿起死回生。
雖說以Star Trek的風格來說,翻譯作《星際爭霸戰》總是覺得有哪裡怪怪的,比方說,以平行宇宙開啟全新故事線的這三集最新作,其實都不知道在爭什麼霸,而作為故事主軸的「星際聯邦艦隊」所展開的冒險,本來也就不是類似《星際大戰》那般,有明確善惡勢力國家彼此交火的征戰。但是在J.J. Abrams的俐落剪接、別致的商業節奏以及走火入魔的炫光,《星際爭霸戰》奇情浪漫、光明浩瀚兼而有之,實是首屈一指的科幻動作佳片,其續集《闇黑無界》也維持了一定的水準,沒有明顯退步。
「唱衰文化」在近年來有某種越演越烈的趨勢。從籌備開始,不論是選角、導演人選,一直到預告釋出,永遠不乏酸民的嘲諷,尤其是踩到某些微妙敏感點的時候。
當然啦,經驗老道的觀眾或專業評論者,都可以從很多蛛絲馬跡嗅出端倪,有不少最後都證明了這些預言的遠見。但這種「合理的推測」是可以接受的,畢竟有很大一部分,其實是得等到作品實物出來的時候,才能夠知道的,除非你是未來人。
這年頭還有人敢拍「泰山」的故事,老實說也是頗令人敬佩。而這卡司、幕前幕後名單一字排開,竟然還出乎意料的華麗。先是《哈利波特》後期的掌舵手David Yates擔綱導演、男主角Alexander Skarsgård帥、女主角Margot Robbie正,還有影帝級反派Christoph Waltz以及神盾局長Samuel L. Jackson助陣,大成本的「暑期大片」氣勢,上映前卻有些靜悄悄,令人對再度勇敢挑戰這題材的電影捏了一把冷汗。
《泰山傳奇》的時間切入點擺在泰山已經回到文明世界,和Jane共結連理數年之後,有些「後傳」的味道。因為少數權貴利慾薰心的關係,背景特殊、如今卻也貴為高官的泰山John Clayton被不同勢力盯上其能力,都希望他能夠幫助自己達成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打納粹、冷戰的時候打蘇聯、當姓金的開始發神經的時候就打打北韓、中國市場不敢得罪不能打,反倒只能讓它成為盟友,再不然就只能再把納粹蘇聯那一套搬出來,說他們有神秘組織殘存至今,然後媒體大亨打過了、瘋狂科學家和電信業者的結合也打過了,怪獸除了日本很愛打之外,也已經在好萊塢交出了票房不突出但評價很好的代表作了,接下來還能打什麼呢?
打外星人啊。
這齣戲真的是所謂「竟然可以拍續集」的代表之一。話說回來,扣掉不少人詬病的魔術真偽問題,以及擁有玩弄觀眾嫌疑的結局來說,原導演Louis Leterrier其實把這種娛樂爆米花片拍得還不錯,絢麗的舞台效果、附有節奏感的鏡頭,歡快流暢的步調搭配個人認為Brain Tyler最棒配樂作品之一加持,還算是令人耳目一新。
恐怖片拍膩了的「恐怖片之王」溫子仁跑去玩了一部《玩命關頭7》,讓別人拍了差強人意的《安娜貝爾》和《陰兒房3: 從靈開始》,終於強勢回歸「陰間」,為喜歡他的影迷獻上大禮:《厲陰宅2》。
恐怖片何其之多,可是能夠收穫高評價的寥寥無幾。溫子仁自從以《奪魂鋸》一鳴驚人之後,幾乎每一部作品都拍得精采漂亮,《厲陰宅2》也絲毫沒有墮了他的威名,簡直就是在「開班授課」,有種「看不下去了,還是讓專業的來」之感。
請容我在一開始昂頭挺胸的驕傲宣告,打從魔獸爭霸1到3,以及後來席捲全球的魔獸世界和歷代後續資料片,甚至衍伸出來的各種鬥塔和卡牌遊戲,我通通都……沒有玩過,僅有讓自己的耳朵傾倒於魔獸世界的遊戲配樂原聲帶的音符之前,然後透過遊戲宣傳動畫短片,對那自成一界的魔幻國度心搖神馳,想像那是一個多麼宏偉壯闊、不遜魔戒中土世界的地方,並且打定主意要來跟風一下這次讓無數遊戲迷引頸企盼多年的《魔獸:崛起》。
好萊塢中真正能稱為「古裝奇幻史詩」的大作實在不多。這之中又僅有《魔戒三部曲》成為足可傳頌後世的經典。而「電玩改編」電影能夠拍好的也寥寥無幾,《魔獸:崛起》一口氣挑戰了兩種高難度片型,以龜毛著名的暴雪全程參與,和環球影業、傳奇影業、編導Duncan Jones從前置、拍攝到後製,花費了數年時光,才終於端出這盤讓遊戲迷興奮莫名、非遊戲迷難掩好奇的大菜,而對於「奇幻迷」來說應該也能對到胃口,畢竟像樣的奇幻史詩實在是太少了啊。
在鋪天蓋地的看衰聲浪中,硬是拍得還可以、起碼娛樂性很高的《忍者龜:變種世代》連票房都開的不差,續集很快地在兩年不到的時間內就打鐵趁熱的推出,導演卻換上一位經驗更菜的新手,是否還有望維持原先的水準呢?
以一個小時候看忍者龜長大、對忍者龜充滿回憶和懷念的宅宅來說,如果以致敬80年代的動畫和直線條無腦歡樂氛圍來說,《忍者龜:破影而出》並不像上集努力把忍者龜帶往更現代更潮的方向,而是比上集更加貼近當年的動畫版本,只要看導演直接在最後把該動畫的片頭曲請出來重新詮釋,就可以明白這次的目的為何,連Steve Jablonsky那其實不太出色的配樂也刻意要「致敬」80年代動作片配樂的直腸古樸,如果把當年很流行的電子音效節拍也一起加進來的話就更明顯了。
已經是六年前的事情了。《魔鏡夢遊》當初挾著《阿凡達》掀起的3D旋風熱潮、迪士尼將歪腦筋動向自己過去雄厚經典手繪動畫老本這兩大優勢,硬生生席捲了全球十億美金的票房。如今想來,《魔鏡夢遊》其實真的沒有留下太多什麼,除了Tim Burton的怪誕氣氛和美術風格,原著上下兩部曲的元素有些急就章的全部摻合在一起攪和,似乎埋了刻意的善惡反諷但又感覺沒有發揮完全。
說句實話,遠在所謂的漫威電影宇宙(MCU)開始發展之前,其實個人就已經是個X戰警系列的腦粉。從X1開始,對於裡頭將「變種人」巧妙影射社會弱勢族群以及青少年成長焦慮的描寫,剛好處於中二年紀(是說現在心智當然也沒差多少),實在有一股難以言喻的共鳴連結。而一路從2000年看了16年,主要角色竟然也沒有太大變動,甚至還有兩個世代的豪華共演,即便是隔壁棚的MCU,這種全員集合的磅礡程度,目前也只不過出現了兩三部電影而已,可是人家X戰警扣除狼叔個人外傳之外,幾乎都是集結扛霸子的全明星組合咧。
但也因為情感放得太深,其實反而不會讓文章變得更好寫。直到今天,竟然連一篇都還生不出來,本來希望在本次《天啟》之前寫完前面系列作的廢文,也只好直接從天啟先下手,未來再看看有沒有辦法冷靜下來,好好完成這個有點龐大的計劃。(是說反正也沒人在乎啦……)
本片導演是大名鼎鼎的Jodie Foster,或許因為她的面子,本片也有另外兩位奧斯卡級演員坐鎮,題材又是探討金融犯罪的劇情驚悚片,以為會是一部相當嚴肅、志在得獎、或著想向《大賣空》看齊的作品,不過成品卻有點出乎意料。
不是說本片背後想要傳達的意涵不夠認真嚴肅,而是它的節奏其實出乎意料的商業娛樂,相當快速緊湊,對於金融詐欺犯罪的陰謀表現也比較不那麼富有「知識性」,反倒一度讓人以為是在看什麼科幻片,不僅有刻板印象的駭客,還有更神奇的「演算法」,把壞人簡單的集中在一位,資助南非罷工操控股價下跌的手段看起來也有點過於天真。以「金融題材」來說,本片的難度不高,甚至還偏向科幻或童話一點,情節誇張,角色智商都不高,比較缺乏血淋淋的現實批判,但好處是,本片的娛樂性不錯,些許喜劇成分和快節奏讓故事推進相當迅速,一點也不拖泥帶水, 大牌的優秀表演自然也不在話下 。
喜劇片其實跟恐怖片有點像,拍攝成本低廉,綜合評價即便不是很好,但只要對了某群觀眾的胃口就可以有賺頭,舉凡Seth MacFarlane、Will Ferrell、Seth Rogen這票人,其表演風格和參與的劇本大多反應兩極,就算是看起來最大眾化的Ben Stiller也是一堆人討厭。不過個人的口味比較廣,這些人看似亂七八糟,但總有可以戳到我的笑點。